时间是金,会溜走在一个不小心,转眼间我的研究生生活已经走到了最后一个学期。由于在暑期的时候没有去公司里实习,所以我的校招开始地特别早,结束地也特别早。从 7 月中旬开始,陆陆续续接了一些面试,到了 8 月底的时候,基本想投的公司都已经面完了。剩下就是两个月左右一直聚焦在一个开源项目上,直到这个月开始收到了一些录用的意向书。因为选择面比较窄,所以本身只投递了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。
在我看来,选公司就像是高考的时候选大学一样,工作方向就像是大学专业,公司文化氛围就像是大学校园内推崇的思想或者是文化(比如最著名的,自由而无用的复旦),多出来一个新的维度,就是薪资待遇。校招的时候选公司,就像是在选择自己在社会上未来 3-5 年要待的新学校。而面试,是应聘者唯一一个可以直接了解到公司的途径。因此在面试的时候,我特地有留一份心思在观察公司上。选择是双向的,这些观察可以帮助我更加了解各个公司。这篇文章并不会谈论面试中问到的技术问题,算法题目等,只是从一个被面试者者的角度,分析各家公司的面试流程,面试时的观感等等比较软的东西。
首先聊聊依图,在没去依图之前就了解过,这是一家集合了大半个交大 ACM 校队的公司,出了名的爆肝。我自认已经是比较擅长,或者说适应爆肝的选手了,但是在听闻依图的工作节奏后,还是觉得有点力不从心。技术过硬,同时疯狂爆衣的公司,不用想就知道面试会是非常硬核的。几乎每一面都是算法题,或者逻辑题,或者数学证明题。相对应的,对自身项目经历的关注就少了很多。这可能是所有有 ACM 背景的公司比较倾向的面试风格,认为算法好的同学可以很快学习到新的知识,胜任工作。在面试流程上,不同轮次的面试是在一天内结束的,结束后往往会有精疲力尽的感觉,这可能是对爆肝能力的一次考验?整体的感觉而言,对于工程岗位来说,依图应该是比较喜欢基础算法熟练的同学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在面试结束后,会有反馈面试体验的流程,可以匿名给出对面试官和面试的体验,这是在我看来比较人性化的地方。
然后聊聊百度,百度在第一面就被拒了,所以了解相对较少。可能是因为比较早的缘故,百度是所有公司里,流程最模糊的一个。面试前没有一个邮件,或者网站来跟踪面试的情况,只有一个电话打过来。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的问题是比较大众化的,可能是比较关注基础知识。整个面试显得比较沉闷,例行公事。
再聊一下头条,头条的面试好像是加强版的依图面试,可能也与投递的职位有关。从流程而言,头条一天只有两轮面试,随后的轮次会再安排。这就很好地避免了力竭而亡的情况,当然这也跟头条是视频面试有关。但是头条有一个问题在于,匹配面试官方面比较随缘,是否能匹配到合适的面试官是由 HR 决定的,而 HR 对技术的方向好像不是特别了解,所以出现了 infra 职位匹配到了算法的面试官的情况。头条也是很看重算法题的,不过面试时给人的感觉是,如果是真正厉害的同学,头条是可以给出足够的优待的。
接下来是阿里/蚂蚁/阿里云等。阿里系是在我看来流程做的最好的集团,所有的面试流程,都是在其招聘网站上可跟踪的,从最开始的简历投递到后面的跟进 offer。而且不知道阿里是如何做到的,不同部门之间经常会相互助攻。比如,阿里云的学长眼见你不 match,会非常热情地帮你推给蚂蚁的合适的职位上去。这对他来说应该是没有 KPI 的,但是阿里的同学就是特别有热情和精力这样去做,我有被这样转手过 3-4 次。阿里系整体给人的印象就是非常热情,这对于一个这个大的集团来说,真的是非常难得了。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,阿里系可能相比较其他公司来说,更加强调主观能动性,或者说,皮实属性;也可能相对来说对自己的吸引力有一定的误判。
然后是拼多多。其实我一直以来对拼多多是有一定的欣赏的,虽然之前有一段时间全网黑。不过有一说一,面试体验确实不是很好。拼多多采取的校招策略是集体不分组面试,发了 offer 之后再分组,这就导致了,面试官跟候选人可能做的完全是不同方向的东西,所以很多优秀的候选人可能不能充分展现出自己的能力。另外就是,内部员工的推荐并不能免除笔试,所有候选者都一视同仁地要进行笔试环节,在实习招聘时我就被挡在了面试之外。不过这些都是情有可原的,因为拼多多发展实在是太快了,招聘跟不上发展的脚步是非常正常的。
最后是腾讯。腾讯给人的感觉是中规中矩,虽无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,但是也没有什么槽点。腾讯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日本给我的感觉一样,各个地方都很到位,但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。大概是因为没有面 HR,缺少了梦想的灌输吧。
License
-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3.0.
- Please contact me for commercial use.